中国青年团的工作人员在紧张的工作。中美交流核心团队召开第一次会议。
从哥本哈根到坎昆,中国青年再现气候谈判现场11月29日,15位穿着印有“COP16中国青年团”和“OURNEWEARTH”的红色T恤的青年人,再次出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会场上。这是继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中国青年代表团之后,中国青年第二次自发组团,参与国际气候谈判。“我们青年人没有丧失信心”“去年离开哥本哈根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充满了巨大的失望。今天,我们再次回来,就是要告诉世界我们青年人没有丧失信心,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开始关注气候变化,开始行动。
”今年COP16中国青年团总协调李莉娜说到。李莉娜毕业于北京大学,是COP15中国青年代表团政策组组长,现在在北京某世界500强企业工作。
从哥本哈根回来,她一度对气候变化和国际气候谈判非常失望。“去年,我们中国青年第一次自发组团,哥本哈根大会又被称为‘最后一次机会’,当时我们觉得自己站在历史的门槛上,将成为气候变化新的国际协定的历史见证人。
然而,走出贝拉中心的时候,每个人脸上都写着疲倦和失望。”但在今年7月份,中国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CYCAN)等民间青年组织发起组建第二支青年团队的时候,李莉娜再次担起了责任。
“我们不是来作秀的。政府间的谈判充满各种利益纠葛,各国间不信任、相互指责。
但我们将与来自世界各国的青年代表合作,证明我们青年人能在国际气候交流中做的不同”。在坎昆会议期间,中美两国青年将携手引领青年气候变化交流,加强青年在错综复杂的中美气候政策和立场下凝聚共识。“对话的目的是从青年之间就两国文化到清洁能源和气候政治的合作开始,为两国政府在气候变化谈判上提供可能的开创性合作。”COP16中国青年团活动组负责人王怡婷说到。
与国际间青年的交流与合作相比,COP16中国青年团更重要的使命是充分发挥在第一现场的优势,以青年视角解读气候变化和气候谈判;搭建青年参与、互动的平台,吸引更多的中国青年关注气候变化和气候谈判,并积极加入行动。在今年10月份的天津会议前后,COP16中国青年团通过全国40多所高校社团,征集“我对你说”气候变化故事图片,有800多位青年写下个人对气候变化的看法,并拍摄成照片在互联网上传播。在坎昆会议期间,环保作为独家门户网络支持全程报道中国青年团的最新消息,团员们将通过博客、微博(中国青年团官方微博)等平台,让全国青年提问坎昆,并由青年团成员在会议现场采访相关人士,以此搭建能让更多不在现场的青年人参与气候变化大会的途径。
11月初,青年团与CYCAN合作,编辑《气候变化 青年快报》,收集整理国内外气候变化领域最新信息,通过邮件组发送给国内6000多名青年。迄今为止,《气候变化 青年快报》已出了6期,《坎昆特刊》也已编写并发送两期,已有越来越多的青年通过博客、微博与青年团联系,订阅《青年快报》。同时,青年团积极与国内高校社团合作,在坎昆会议期间,发起宣传普及气候变化知识,开展宣传活动等,吸引更多的高校学生关注气候变化。目前已确定与青年团合作,并开展活动的有清华绿协、北大CDMCLUB、南京大学西南楼等高校社团和青年组织。
“青年人看待气候变化和参与国际气候谈判,有着更开放、更多元和更具合作性的视角。中国古人有句话,叫道不远人。气候变化是一个科学问题,也是复杂的政治问题与发展问题,它应该受到更多青年人的了解与参与。
国际气候谈判,是政府的,同时也应当是青年人的。”青年团媒体组负责人邓贵川这样认为。利用青年团的网站、博客和微博,与国内主要网络媒体合作,面向青年推广气候变化及气候谈判,加强青年参与、青年互动、青年交流,是青年团媒体组的主要职责,也是COP16中国青年团的首要任务。
“从哥本哈根到天津,再到坎昆,我们更强了吗?”在哥本哈根,中国青年代表团第一次走到国际气候谈判的舞台上,向世界发出青年的声音,表达青年人的关注与加入应对气候行动的意愿;到了2010年,COP16中国青年团有了更明确的使命与责任,也有了更清晰的、更实际的行动,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变化吗?“我们一直在追问:一年之后,从哥本哈根到坎昆,从‘冬天’到‘夏天’,我们更强了吗?”青年团代表王怡婷说道。去年参加COP15中国青年代表团之后,王怡婷申请了休学,前往肯尼亚联合国环境署(UNEP)实习,并在当地发起成立了一个农村能源企业家网络的青年组织。“去年,我们COP15中国青年代表团取得了很辉煌的成果,但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又是不够的。
一方面中国青年第一次自发到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发出青年人自己的声音,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另一方面,因为之前缺乏对气候变化和气候谈判的深入学习,不少青年代表不得不在哥本哈根现场做一些基本功。太庞大的一支团队,而在两个星期内又有太多的干扰。”王怡婷回顾哥本哈根之行的时候说。
“今年,我们没有像去年‘绿色中国’、‘中医诊断’等高调的活动形式,我们团队一致认为我们需要从更深层次、更广的视角去了解气候谈判和气候政策本身。而且,我们团队成员也由去年的40多人减少到不足20人,此次到坎昆的只有15人。但与去年不同的是,我们今年在国内增加了一个由30多人组建的志愿者团队,他们的积极参与《中国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报告》和《气候变化 青年变化》的编写等工作。
”“在10月份的天津会议期间,我们团队承接了翻译ECO等著名气候评论杂志的工作,除了在现场的青年代表之外,还有将近10位志愿者在后方支持我们的翻译工作。在坎昆会议期间,我们也将与国内的志愿者团队充分沟通、合作,保持国内、国外两个现场的有效对接。”据青年团总协调李莉娜介绍,COP16中国青年团经过天津会议的磨练,每位成员对气候变化会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
青年团成员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背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议题,努力使得自己在该领域知识储备更深厚,更专业。例如,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院的那拉荣泰,除了关注气候谈判的各项议题之外,更注重分析中国政府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立场和策略;而来自武汉大学金融工程专业的汪玥则对气候谈判中气候融资的议题更为关注。
从8月份团队组建起,青年团邀请了袁越、陈冀俍、费晓静等长期关注气候变化的著名人士为团队成员培训20多次,在天津会议前后,分别与清华大学何建坤教授、绿色和平李雁等人有深度的学习与交流。“我们青年人在学习中成长,逐步让自己变得更专业,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青年代表陈颖翱多次提到。“它其实是一个起点”“在坎昆会议期间,可以通过我们的网站与微博,与青年团坎昆会议现场直接交流,也可以留下你的问题,我们在会场寻找政府谈判官员、NGO代表、科学家等回答。以后可以积极参加COP17、COP18等的青年团,我们也希望有更广范围的青年加入国际气候谈判和气候变化行动。
”在回答网友的提问时,青年团如此回复。COP16中国青年团于2010年7月开始筹备组建,由中国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CYCAN)、绿色大学生论坛等多家青年组织共同发起,通过互联网公开发布团队组建信息,并由筹委会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标准,最终选拔出将近20名成员。这些人有的已经参加工作,有的是来自于清华大学、北大、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北科技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和本科生,专业背景涵盖了环境、法律、金融、公共政策、电子信息等各个领域。
在天津会议上代表世界青年在LCA大会上发言的刘鑫宇,是团队内年纪最小的成员,现在东北育才外国语学校读高二。他这次也来到了坎昆,并与致力于开发中学生领导力的未名网合作,在中学生中普及气候变化知识,以气候变化为载体加强青年团与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我们想给中学生一个参与的机会”,刘鑫宇说。
谈到选拔成员的标准,李莉娜介绍到,“我们最看重的一定是他对这个议题是不是真正的感兴趣,然后是真正的能够投入,包括未来能够在这个领域做一些事情。当然这是一个国际交流活动,我们也会有一些行动,一些媒体方面的工作我们也会考虑大家的专业背景,包括专业的能力,交流的能力,活动组织的能力,英文水平等等这些都是考虑的因素,但前面一个是我们的核心。”在前往坎昆的15名青年团成员中,李莉娜、孟斯、王怡婷等5位成员去年参加了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其他人都是第一次入选青年团并走进气候变化大会会场。“不要觉得去哪儿是一个终点,它其实是一个起点。
”COP13的中国参会青年赵春红在与青年团的交流中表示。“从关注气候议题,到成为倡导保护气候的先驱,最后成长成为自己专业领域里面可持续和谐发展理念的执行者。
我把这称之为一个‘气候领袖循环转折路线图’,而团队本身则把自己的使命定义为在让更多像自己一样的青年人关注气候议题的同时,激励他们参与到切实的行动中来,同时培养自己的专业水品,走向够成熟的事业和实践中,从而推动这个路线图在循环中的前进。”王怡婷最后这样总结道。
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本文来源:KK体育官网平台-www.salescourseonline.com